辨别响N型N如何证券C打第一监管枪
2023年8月,美国证监会(SEC)给加密货币圈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——首次对NFT项目开出了罚单。总部位于洛杉矶的娱乐公司Impact Theory因销售未经注册的证券而被迫支付610万美元的和解金。这个案例之所以引人注目,不仅因为它是SEC在NFT领域的首例执法行动,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划出了一条红线:什么样的NFT会被视为证券?
一个迪士尼梦想引发的监管风暴
Impact Theory的故事简直像典型的硅谷创业童话。2021年底,这家公司推出名为"创始人钥匙"的NFT系列,在Discord和社交媒体上疯狂造势。他们向投资者描绘了一个诱人的愿景:成为"下一个迪士尼",并承诺购买这些NFT就是对这一宏伟蓝图的投资。
说实话,这种话术在NFT圈里太常见了。我曾经见过无数项目方用类似的"改变世界"、"下一个BAT"的说辞来吸引投资者。但Impact Theory玩得有点过火——他们明确告诉买家,NFT的价值将随着公司成功而升值,甚至暗示投资者的命运与创始人紧密相连。
结果呢?他们卖出了近1.4万个NFT,筹集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ETH,还设置了10%的转售版税。这种操作简直是在SEC的雷区上跳舞。
证券判定的关键:豪威测试三要素
SEC判定NFT是否属于证券,主要依据1946年确立的豪威测试标准。这个测试看似简单,却让无数加密项目栽了跟头。具体来说,需要满足三个条件:
第一,投资者投入了资金。这点毋庸置疑,毕竟买NFT都要花钱。
第二,资金投入了共同事业。Impact Theory的投资者确实相信他们是在支持一个"打造迪士尼"的共同目标。
第三,利润预期来自他人努力。这正是Impact Theory踩雷的关键——他们明确表示公司成功会带来NFT升值。
我个人认为,第三个要素最值得警惕。太多NFT项目都在模糊艺术收藏和投资产品的界限。记得去年有个音乐NFT项目,虽然没直接承诺回报,但暗示"知名音乐人加入后价值会飙升",这可能就游走在监管边缘。
监管机构的内部分歧
有意思的是,SEC内部对这个案例也存在争议。委员Peirce和Uyeda就公开发表了反对意见,认为这种执法过于严苛。
他们的观点很有启发性:如果画家卖画时说"我的作品会升值",SEC会处罚吗?显然不会。那为什么NFT就要区别对待?这确实反映了当前监管面临的困境——如何区分真正的投资产品和带有营销说辞的艺术品?
更关键的是,Impact Theory已经主动回购了部分NFT,这种补救措施在过去通常足以解决问题。SEC这次的高调执法,可能预示着对NFT领域更严格的监管即将到来。
NFT监管的灰色地带
从香港证监会的做法来看,监管NFT比较合理的思路是"看本质"。如果NFT代表的是艺术品或收藏品,通常不纳入证券监管;但如果具有金融投资属性,就要另当别论。
这里有个典型案例对比:无聊猿NFT曾被SEC调查但未被起诉,很可能因为它们更强调社区和艺术属性,而非投资回报。而Impact Theory则直接把NFT包装成了"公司股票"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仅是NFT本身,发行方式也很关键。就像瑞波币案显示的,即使代币本身不是证券,不当的销售方式也可能构成证券发行。这就给项目方提了个醒:不仅要关注产品设计,营销话术同样重要。
NFT行业的十字路口
这次执法虽然只是和解而非法院判决,但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。我看到很多加密圈的朋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NFT项目,连夜修改白皮书和宣传材料。
作为业内人士,我认为这未必是坏事。适度的监管反而有助于淘汰投机项目,让真正有价值的NFT脱颖而出。但SEC也需要给出更清晰的指引,而不是靠个案执法来"杀鸡儆猴"。
未来几个月,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NFT项目主动拥抱合规。那些还在打擦边球的团队要小心了——SEC的监管大棒已经举起,下一个被罚的会是谁?
(责任编辑:社区)
-
说到印尼的金融圈,最近可真是热闹非凡。就在上个月,东盟印太论坛在雅加达拉开帷幕,印尼人民银行(BRI)这个"本土金融航母"又搞出了不少新动作。作为在印尼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的"国民银行",BRI这次的布局可不简单。政商大佬齐聚 共话发展新蓝图记得9月初那场论坛上,佐科总统的发言掷地有声:"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,咱们东盟地区硬是跑出了5%的增长速度!"这话说得台下掌声雷动。作为东道主,印尼这次显然是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在这个L2大战愈演愈烈的年代,Polygon2.0的构想确实让我眼前一亮。记得那天听完Sandeep Nailwal在Empire播客的分享后,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能平静——这个印度创业者正在试图重新定义区块链的未来。从Web2到Web3的跨越Nailwal的演讲让我回想起2017年那个疯狂的牛市。那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区块链将如何改变世界,但五年过去了,我们依然没能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应用。Nai... ...[详细]
-
要说最近币圈最惨的故事,非SHIB莫属了。这只曾经风光无限的"柴犬",如今却让无数投资者叫苦不迭。作为一个在加密货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这场暴跌确实触目惊心。一个月蒸发18亿美元的血泪史记得8月初的时候,SHIB还维持着61亿美元的市值,价格在0.00001043美元左右徘徊。谁能想到短短30天,这个曾经的热门meme币就迎来了35%的断崖式下跌?现在的市值只剩下42.9亿美元,相... ...[详细]
-
东南亚巨头Grab跨界Web3:打车App里玩转NFT的新尝试
最近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越来越多传统巨头开始拥抱Web3了。这不,被称为"东南亚版滴滴"的Grab也加入了这场变革。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超级App,现在居然能在打车软件里玩NFT了!从送外卖到玩区块链的华丽转身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Grab要搞Web3钱包时,我的反应是:"什么?那个天天给我送外卖的App?"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。这家每月服务近3500万用户的独角兽,业务早就从打车扩展到外卖、支付等方... ...[详细]
-
9月的上海秋意渐浓,我有幸在区块链全球峰会上分享了香港Web3发展的最新动态。站在台上,看着台下众多区块链从业者专注的眼神,我不禁感慨:这个行业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快。香港的使命与机遇说起香港Web3的发展,不得不提到去年习主席访港时提出的"国际创客中心"定位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,而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。要知道,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,必须在三个关键领域有所建树:货币影响力、科技实力和人才储... ...[详细]
-
每当市场低迷时,总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:现在买比特币是不是太晚了?说实话,这个问题就像在问"现在是买黄金的好时机吗"一样,答案永远取决于你的投资眼光和风险承受能力。比特币的现状:寒冬还是蛰伏?最近的市场数据确实让人不禁皱眉。比特币在26,170美元附近徘徊,这个数字比起7月的高点已经缩水17%。作为一个见证过多次牛熊转换的老韭菜,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市场低迷时都会出现同样的恐慌情绪。技术指标确实不太好看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我这些年见过太多小白在币圈栽跟头了。那些刚接触比特币就幻想一夜暴富的新手,往往最后都成了市场里的韭菜。记得去年有个朋友,一上来就把全部积蓄押在某个山寨币上,结果遇上519大跌,哭都来不及。新手最容易踩的3个致命雷区第一就是"一把梭"心态。很多人像赌徒一样,总觉得"这次一定能赚",把全部家当押进去。这跟去澳门赌场有什么区别?去年LUNA崩盘前,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。第二是完全不做功课。听某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加密圈子里有个项目让我眼前一亮——Antmons Entertainment。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哪个动画工作室呢!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平台,正在悄然改变着游戏产业的未来格局。打破次元壁的创新平台Antmons Entertainment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弥合了web2和web3世界之间的鸿沟。我见过太多号称"元宇宙"的平台,但大多数要么太技术化... ...[详细]
-
不得不说,波场TRON最近的表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。就在上周二,我注意到TRONSCAN上的数据刷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记录——平台总质押量(TVL)首次突破180亿美元大关!18,046,192,918美元这个数字,不仅创下了波场历史上的新高,更让我这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观察者感到欣慰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资深行业观察者,我见证过太多公链项目的起起落落。但波场TRON这几年的发展确实让人印象深刻。从最初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研究交易所的安全防护就像在玩密室逃脱 - 你永远不知道墙后面藏着什么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安全的观察者,我经常感叹交易所安全防护的透明度比加密钱包还难追踪。记得上次我们通过智能合约授权这个"后门"来评估交易所安全性,发现的问题简直让人心惊肉跳。这次,我决定换个角度,像个黑客一样去审视这些平台的账户安全机制 - 毕竟,用户的钱袋子可比技术指标实在多了。一、你的密码可能正在暗网"清仓大甩卖"... ...[详细]